首頁
1
商品介紹
2
輔仁大學引領全球倫理對話 AI時代人性召喚3
https://www.catholic-weekly.com/ 天主教周報
~~為了感謝訂戶長期支持本報,本報將從828期全面改版,並從原先的24版改成16版,將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改變,改版後也免費贈送舊訂戶四個月的報紙,期待大家繼續支持天主教周報。

首頁 周報文章&媒體 > 周報文章 > 860期 > 輔仁大學引領全球倫理對話 AI時代人性召喚

323

輔仁大學引領全球倫理對話 AI時代人性召喚

 
2025-09-26

輔仁大學引領全球倫理對話 AI時代人性召喚

文/司馬忠副教授(輔大天主教學術院前院長、若望保祿二世和平對話研究中心主任) 圖/梁世傑(輔大天主教學術院祕書)




▲司馬忠副教授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侃侃而談,透過理論與實例並舉,深入闡述主題,吸引各世代與會者專注聆聽。


▲司馬忠副教授(左)、歐思鼎神父(右上)、陳文祥副教授(右下)展開兼具信仰深度與學術視野的交流。


▲大家分組展開深入討論,彼此積極互動交流觀點,現場氣氛熱絡又專業。




近年來,人工智慧(AI)迅速發展,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在全球引發振奮與憂慮。輔仁大學積極參與一項名為「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時代的新人文主義」(New Humanism in the Time of Neuroscience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NHNAI)的國際研究行動計畫,引領一場關於AI對倫理、社會與存在層面影響的重要全球對話。

此計畫由法國里昂天主教大學(Lyon Catholic University)主責協調,並在國際天主教大學聯盟(IFCU)指導進行,參與單位來自智利、美國、台灣、肯亞、葡萄牙、義大利、比利時、法國及加拿大(魁北克)等國,共計13個合作夥伴,包括10所天主教大學及多位國際學者。輔仁大學是亞洲唯一參與院校。

此計畫不僅是對AI的學術討論做出貢獻,更是希望動員各界人士參與廣泛辯論,透過實體與線上交流,共同面對這項強大技術所帶來的挑戰。AI前所未有地影響我們對自身與價值的理解。因此強化公民的倫理判斷能力,並反思「在AI時代,身為人類意味著什麼」這一問題,成為推動公眾參與的核心出發點,引導大眾探討AI牽涉的倫理議題、潛在影響與負責任監管治理的迫切需求。這種參與式方法旨在讓公民能積極參與AI的政策與指導方針的制定。

為實現此一目標,NHNAI網絡的合作夥伴皆舉辦2階段的實體工作坊,邀請不同背景人士參與,討論「人性與人工智慧」(Humanity and AI)這個較廣泛的主題,並聚焦於AI對民主、健康與教育3大領域的影響。這些討論並非旨在達成共識,而是提升大眾對於AI複雜性的認識。討論內容亦上傳至線上平台,以利持續對話與專家分析。

1階段成果顯示,此計畫吸引逾2千名來自全球的參與者,揭示出一項核心張力:一方面肯定AI帶來的諸多正面效益,另一方面卻憂心人類本質可能因此受損。由此張力中浮現出幾項重要觀點,包括:在推動人機(Human–AI)合作的同時,必須保護隱私、培養批判思維、在挑戰中努力制定AI規範,以及解決日益嚴重的不平等問題。

在討論人類如何與模仿人類行為與情感的機器互動時,參與者表達對AI機器人可能產生情感依附的擔憂。他們強調應抵制機器互動取代真實人際關係,因為AI是人類創造的工具,不能被視為人。部分專家指出雖然這些機器是人所創造的,卻刻意模仿真人樣貌與行為。即使AI不具有法律主體地位,人際關係中可能出現的傷害性行為(如奴役與剝削)亦可能重現在人機互動中,因此仍需規範我們與「智慧機器」的互動關係。

民主方面,參與者認為AI能提升公共服務效率,但也提醒要注意演算法可能造成新的歧視問題(algorithmic bias)。他們強調人類不能被簡化為單純的資料或數據,最終的決策權仍應掌握在人的手中。專家也指出,不應把演算法視為完全客觀理性,若其取樣資料本身即有偏差,演算法必然會重複並放大偏見。最令人擔憂的就是社會機構與人際之間信任的瓦解,AI所生成的高度擬真圖像與影片,使人真假難辨,導致社會與人際關係賴以建立的信任面臨威脅。當人們無法再信任自己所見所聞時,真正的人際互信便難以維繫,真理本身亦可能遭到腐蝕。

醫療領域AI被認為能減輕醫護人員行政負擔,提高診斷與治療效率。然而,人們在病中最脆弱的時刻,需要的不僅是正確的診療,更需要人性關懷與慰藉,這是AI無法取代的。在全球醫療機構爭相引進最新AI技術時,必須特別注意,不能因此忽略對病人的真實照護(genuine care)。另一個值得關注的議題,是透過科技提升人的身體和認知能力。雖然此舉確實有益於對改善身心障礙者的生活,但也可能助長一種想要徹底消除所有「不完美」的心態。人的脆弱性正是共同人性的核心,真正的人性體現能忍受苦難、克服挑戰、接受自身的有限並最終擁抱死亡。

教育領域,與會者肯定AI提升資訊獲取與知識理解的效果,並指出其有助於提供更個人化的學習體驗,提高教學與學習的效率與成果。但他們也提醒,教育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社會化與人格養成的過程。因此,AI並不能取代教師的角色,真正的學習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我們正是在這些人際關係中學習成為真正的人。過度依賴、信任科技,可能削弱認知與情感能力,損害批判性思維與人際互動所需的基本素養。

NHNAI計畫的最終目標是將上述洞見轉化為具體行動,提出政策建議與行動方針,以供決策者、企業領袖、研究人員,以及關心此議題的公民參考,推動負責任的AI發展與應用。

輔仁大學透過此計畫貢獻寶貴見解,並重申對天主教教育精神的承諾,為台灣在此重大議題上發出先知性聲音。作為計畫高峰成果,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於92527日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人工智慧時代中的人性」(Humanity in the Age of AI),由計畫主持人Mathieu Guillermin教授發表全球分析的初步成果,並有3位來自其他合作機構的代表,與多位國內學者共同發表研究成果。

輔仁大學與NHNAI計畫的所有夥伴,誠摯呼籲各界持續關注並參與對話,攜手塑造一個讓AI促進人性發展與增進集體福祉的未來社會。

1687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