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橄欖山的寂寞 馬泰奧神父留下的叩問

2025-10-17
橄欖山的寂寞 馬泰奧神父留下的叩問
■文/王慧敏
▲我們應為了神長們疲憊的身心,發自內心地祈禱,並且絕不要抱有批評的態度。
▲祈求天主能減輕神長們的重擔,也保護他們免於絕望。
▲馬泰奧神父因故選擇結束生命,引起社會對於牧者孤獨問題的重視;願馬泰奧神父安息主懷。
那原本是個平凡的清晨,卻因一則新聞而驟然沉重起來。一位在義大利年僅35歲的馬泰奧.博爾扎諾(Matteo Balzano)神父因故選擇結束生命,消息令人心碎。
甘願放棄家庭與世俗生活,走上一條與眾不同、孤寂而漫長的道路,並非一般人所能承擔。即使是回應天主的召叫,走在天主的旨意當中,也不代表就能時刻充滿喜樂。人與天主的共融,是一條終生不斷追尋與掙扎的朝聖之路。神父們主禮彌撒、聽告解、探訪病人、輔導教友、準備講道、主持會議及主禮婚禮、葬禮,處理教區內外的大小事務後,回到空無一人的家中,沒有妻子的迎接、孩子的歡笑,只有一室寂靜,甚至連一頓晚餐,也得在疲憊中自己動手。他們的電話永遠開著,隨時準備回應任何急需。
我記得在台灣大學念書時,下課後常來到耕莘文教院,在自修室裡做功課,參與黃昏彌撒,和神父、同學聊天談心。耕莘的神長們關懷我們的信仰、靈修、學業與人格成長,讓人如沐春風。耕莘大樓裡那些無私的陪伴,使年輕學子經常流連忘返。那是一個特殊的環境,一群耶穌會神父共同生活、分工合作、彼此關照,生活有組織,飲食起居也有人照料。而馬泰奧神父屬於教區,沒有修會團體的支持,獨自承擔堂區一切事務,不僅要關懷教友的靈魂與生活挑戰,也得操心教堂財務、建築安全、停車場秩序,甚至屋頂漏水這類日常瑣事。
網路上的資訊表示,馬泰奧神父極富愛心。我看了一些他與教友互動的照片——年輕英俊,笑容燦爛。他為嬰孩施洗,探訪病榻上的老人,與青年親切互動,把基督之光帶給每個人。究竟是怎樣的壓力與內在掙扎,讓這位年輕神父失去生存的希望?這種悲劇是如何發生的?
在教友眼中,神父是耶穌在世的代表。我們忘了,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也會軟弱、受傷,也有須要,也渴望人性的撫慰。耶穌在橄欖山上曾說:「我的心靈憂悶得要死。」(瑪26:38)但大家時常只顧自己的需要。有時,我們把神父視為隨時供應靈糧的自動販賣機。當這台機器疲憊不堪、感到孤獨倦怠時,大家會批評感嘆:「今天講道沒內容」、「他好像心不在焉」、「怎麼沒和我打招呼」、「居然忘了我的名字」……自己的需求總先被看見,對牧者的支撐可有可無。
曾經,我從美國寫信給在台灣的王敬弘神父,請教他一個困擾已久的信仰問題。他回覆我一捲錄音帶。那時我早已大學畢業10多年,卻依然可以在太平洋的另一邊,向當年的精神導師尋求指引;而他在百忙中,也仍願回應這「曾經的一隻羊」。我聽完錄音,心中豁然開朗,正要關機,卡帶中忽然傳來電話鈴聲,接著是一通又一通的對話:有人約時間、有人問活動細節、有人短暫請益,各樣需求接踵而來。每次接起電話前,他總會輕聲嘆息:「天主啊,天主……」這樣忙碌的狀態持續了許久,直到卡帶錄滿,自動關閉。這段意外的錄音,讓我窺見了神父馬不停蹄的日常,一時,我為自己的打擾深覺歉疚,卻也深深感受到被珍視的愛。
神父們總是傾聽教友的煩憂與需要,在告解室中撫平人內心深處的創傷,以基督之名赦免人的罪,分擔了我們靈魂的重擔。大家也要記得神父們人性的需求,當神父疲憊失語時,不要急著批評;請為他祈禱,詢問是否需要幫忙。祈禱不應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上主保祐某神父」,而應是發自內心、深沉、執著的祈禱。為神父的人性、疲憊身心和孤單時刻祈禱,求天主減輕重擔,為他送去幫助,保護其免於絕望的誘惑。
在馬泰奧神父的葬禮上,主禮主教弗朗哥.朱利奧.布蘭比拉(Franco Giulio Brambilla)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必須學會傾聽彼此。」這是關懷牧者的第一步。從傾聽開始,再付諸行動——哪怕只是幫他跑腿、送一頓飯,或留下一句問候,都能讓他知道,他並不孤單。
正如教宗良十四世所言:「上主尋求的不是完美的神父,而是謙卑的心……」這話提醒我們,所有神職人員都有人性,不要忽略他們的需要,不能坐視如同馬泰奧神父的悲劇再次發生。願我們學會傾聽,以實際行動,成為愛的記號。願天主垂憐,保守祂的僕人,並堅固每個人的心。
▲神長們需處理的事情重要且繁多,也會感受到疲憊與孤獨,因此需要重視他們的身心靈健康。
▲平時可以傾聽、關懷神長們,建立心理支持,減少他們感到孤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