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大医院乌克兰国际义诊 战地传主爱 2

2025-11-28
辅大医院乌克兰国际义诊 战地传主爱 2
■文.图片提供/田岳正医师、石台华修女、庄臆陵
▲田岳正医师在家访过程中细心诊疗,以医疗专业传扬主爱。
▲石台华修女(右)与田岳正医师至乌克兰军人公墓,向战争中的丧生者致意。
▲谦和的田岳正医师(左)得到乌克兰长者感谢的亲吻,他也有礼貌地低头接受。
鲍里斯拉夫行动义诊结束后,辅医义诊团的行程与CMA分开,前往利维夫的军人公墓,纪念战争丧生者。现场蓝黄旗海飘扬,哀伤的气氛就像阴暗的天空,也是乌克兰人内心对於俄乌战争无奈痛苦的最佳写照。走在墓地中,田岳正医师写下他内心的体会反思:「今天早晨和修女来到利维夫的军人公墓,蓝黄旗海飘扬,但每个旗子下都是一位早逝的英雄,一个破碎的家庭。原本以为已经被死亡锻炼到铁石心肠的我,在众多乌克兰英雄坟墓的包围下,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眶。」这场战争导致61,207位乌克兰士兵在战争中牺牲生命、50,100位伤兵、13,883位无辜平民丧失生命,在乌克兰各个城市都有军人纪念公墓,在这里失去丈夫、父亲、儿子的妇女、儿童哭泣之声不绝於耳。
第二阶段,辅医义诊团队独自出发前往乌克兰西部的赫梅利尼茨基州(Khmelny-tskyi)与当地天主教圣神修女传教会(SSpS)的修女们会合,参访了市立医院、儿童医院,这次参访有机会见到战争中受伤的军人在医院的治疗过程,战争是残忍的,身上满布的伤痕可以看见,心灵的创伤不易发现,在探访中我们看见冷淡麻木就诊的年轻士兵,也与截肢后仍需治疗伤口,等待复原的军人相遇,他们痛苦绝望的神情烙印在我们心上,让辅医义诊团的伙伴一再思索:他们在绝望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以抚慰他们在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
第三阶段,义诊团来到石台华修女发终身愿前服务的堂区。30年前,石修女曾在Nova Ushytsia地区医院的加护病房担任护理师,工作6年。如今重返,发现医院中许多场景依旧,甚至还在用30年前的磅秤为病人测量体重,这意味著乌克兰国家的经费资源无力挹注到医疗领域,导致病人的常备药品也是缺乏的状况。
从医院离开后,石修女遇见了30年前在Werboec堂区牧灵的年轻人。虽然时隔30年,他却一眼就认出石修女,用乌克兰亲切的口音呼唤彼此的名字。相互寒暄后,辅医义诊团由圣神修女会会长Marta修女带领,开始挨家挨户地拜访。乡下医疗资源本来就少,许多医师因战争逃离或从军,当地的长辈因为不良於行,生病时只能在家休养,缺乏适当的药品与治疗。辅医义诊团带著常备药物逐一访视,田医师亲切又认真的问诊,诚恳照护的态度,使许多病人和家属心中的重担减轻不少。
一位曾患乳癌的老妇人,虽已完成治疗却忧心忡忡、食不下咽,担心癌症复发,经过田医师细心检查,得知只需要定期追踪就好,让老妇人当场落泪。据家属分享,田医师离开后的一个月,病人作息良好,不再忧心忡忡。
田医师的亲切与谦虚,是病人和家属都有目共睹的。他真诚地关心长辈的饮食与睡眠状况,细心地触碰病灶处,谦和的态度也成为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试想在人在疾病脆弱的时候最需要的不也就是真诚的关怀、实际的访视以及不离不弃的陪伴吗?田医师以双眼注视这些病人,以心灵体会他们的苦难,田医师说:「这个受苦国家的人民,极度渴望世界其他国家的认同,同时他们也非常坚强,就如同疾病一样,悲伤往往是埋藏在表面下。义诊时,许多流离失所的老人家,一进诊间就开始哭了,因为无法回到故乡,一个人孤独在异乡求生的压力,造成许多胃痛、失眠问题。」
也许一次的义诊没有办法解决乌克兰平民的处境,但是在乌克兰服务的 Doris修女说:「不用解决我们的问题,只要来看看我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漫长的战争中不要忘记乌克兰还在受苦。」他们的心愿很小,也很简单,就是在这偌大的世界上,有人记得这个还在战争痛苦中的小小国家,在他们的软弱中扶持他们,与他们站在一起。
辅医团队也因这次乌克兰义诊服务,有机会再次思考:从台湾天主教会、天主教大学附设医院的角色上,可以如何回应战地的需求呼声?台湾拥有医疗专业、教育、科技、医药卫等人力、物资、环境资源,可发挥人道精神、扶持弱势。同时在服务的过程中带领医护人员体验天主教在办学、医疗传爱的实践精神:去爱、去服务、去分享、去给予。耶稣基督的面容确实就活在战地平民的面容中!
▲30年前的少年与修女,再度重逢都怀著惊喜的心情,虽然下著大雨彼此的心却是温热的。
▲乌克兰许多民众因为爆炸伤及听力,一位年事已高仍持续服务的耳鼻喉科医师(右)希望有助听器可供病人使用。
▲辅医义诊团第一位家访的病人,她原是小学老师,深受淋巴水肿之苦,长年居家使用助行器。她的喜乐与盼望鼓舞了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