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大醫院烏克蘭國際義診 戰地傳主愛 2

2025-11-28
輔大醫院烏克蘭國際義診 戰地傳主愛 2
■文.圖片提供/田岳正醫師、石台華修女、莊臆陵
▲田岳正醫師在家訪過程中細心診療,以醫療專業傳揚主愛。
▲石台華修女(右)與田岳正醫師至烏克蘭軍人公墓,向戰爭中的喪生者致意。
▲謙和的田岳正醫師(左)得到烏克蘭長者感謝的親吻,他也有禮貌地低頭接受。
鮑里斯拉夫行動義診結束後,輔醫義診團的行程與CMA分開,前往利維夫的軍人公墓,紀念戰爭喪生者。現場藍黃旗海飄揚,哀傷的氣氛就像陰暗的天空,也是烏克蘭人內心對於俄烏戰爭無奈痛苦的最佳寫照。走在墓地中,田岳正醫師寫下他內心的體會反思:「今天早晨和修女來到利維夫的軍人公墓,藍黃旗海飄揚,但每個旗子下都是一位早逝的英雄,一個破碎的家庭。原本以為已經被死亡鍛鍊到鐵石心腸的我,在眾多烏克蘭英雄墳墓的包圍下,還是忍不住濕了眼眶。」這場戰爭導致61,207位烏克蘭士兵在戰爭中犧牲生命、50,100位傷兵、13,883位無辜平民喪失生命,在烏克蘭各個城市都有軍人紀念公墓,在這裡失去丈夫、父親、兒子的婦女、兒童哭泣之聲不絕於耳。
第二階段,輔醫義診團隊獨自出發前往烏克蘭西部的赫梅利尼茨基州(Khmelny-tskyi)與當地天主教聖神修女傳教會(SSpS)的修女們會合,參訪了市立醫院、兒童醫院,這次參訪有機會見到戰爭中受傷的軍人在醫院的治療過程,戰爭是殘忍的,身上滿布的傷痕可以看見,心靈的創傷不易發現,在探訪中我們看見冷淡麻木就診的年輕士兵,也與截肢後仍需治療傷口,等待復原的軍人相遇,他們痛苦絕望的神情烙印在我們心上,讓輔醫義診團的夥伴一再思索:他們在絕望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以撫慰他們在戰爭中所受到的傷害?
第三階段,義診團來到石台華修女發終身願前服務的堂區。30年前,石修女曾在Nova Ushytsia地區醫院的加護病房擔任護理師,工作6年。如今重返,發現醫院中許多場景依舊,甚至還在用30年前的磅秤為病人測量體重,這意味著烏克蘭國家的經費資源無力挹注到醫療領域,導致病人的常備藥品也是缺乏的狀況。
從醫院離開後,石修女遇見了30年前在Werboec堂區牧靈的年輕人。雖然時隔30年,他卻一眼就認出石修女,用烏克蘭親切的口音呼喚彼此的名字。相互寒暄後,輔醫義診團由聖神修女會會長Marta修女帶領,開始挨家挨戶地拜訪。鄉下醫療資源本來就少,許多醫師因戰爭逃離或從軍,當地的長輩因為不良於行,生病時只能在家休養,缺乏適當的藥品與治療。輔醫義診團帶著常備藥物逐一訪視,田醫師親切又認真的問診,誠懇照護的態度,使許多病人和家屬心中的重擔減輕不少。
一位曾患乳癌的老婦人,雖已完成治療卻憂心忡忡、食不下嚥,擔心癌症復發,經過田醫師細心檢查,得知只需要定期追蹤就好,讓老婦人當場落淚。據家屬分享,田醫師離開後的一個月,病人作息良好,不再憂心忡忡。
田醫師的親切與謙虛,是病人和家屬都有目共睹的。他真誠地關心長輩的飲食與睡眠狀況,細心地觸碰病灶處,謙和的態度也成為醫治心靈創傷的良藥。試想在人在疾病脆弱的時候最需要的不也就是真誠的關懷、實際的訪視以及不離不棄的陪伴嗎?田醫師以雙眼注視這些病人,以心靈體會他們的苦難,田醫師說:「這個受苦國家的人民,極度渴望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同,同時他們也非常堅強,就如同疾病一樣,悲傷往往是埋藏在表面下。義診時,許多流離失所的老人家,一進診間就開始哭了,因為無法回到故鄉,一個人孤獨在異鄉求生的壓力,造成許多胃痛、失眠問題。」
也許一次的義診沒有辦法解決烏克蘭平民的處境,但是在烏克蘭服務的 Doris修女說:「不用解決我們的問題,只要來看看我們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在漫長的戰爭中不要忘記烏克蘭還在受苦。」他們的心願很小,也很簡單,就是在這偌大的世界上,有人記得這個還在戰爭痛苦中的小小國家,在他們的軟弱中扶持他們,與他們站在一起。
輔醫團隊也因這次烏克蘭義診服務,有機會再次思考:從台灣天主教會、天主教大學附設醫院的角色上,可以如何回應戰地的需求呼聲?台灣擁有醫療專業、教育、科技、醫藥衛等人力、物資、環境資源,可發揮人道精神、扶持弱勢。同時在服務的過程中帶領醫護人員體驗天主教在辦學、醫療傳愛的實踐精神:去愛、去服務、去分享、去給予。耶穌基督的面容確實就活在戰地平民的面容中!
▲30年前的少年與修女,再度重逢都懷著驚喜的心情,雖然下著大雨彼此的心卻是溫熱的。
▲烏克蘭許多民眾因為爆炸傷及聽力,一位年事已高仍持續服務的耳鼻喉科醫師(右)希望有助聽器可供病人使用。
▲輔醫義診團第一位家訪的病人,她原是小學老師,深受淋巴水腫之苦,長年居家使用助行器。她的喜樂與盼望鼓舞了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