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台70年 划向深處 作漁人的漁夫

2025-04-11
來台70年 划向深處 作漁人的漁夫
■文/孔恩德神父(聖母聖心會台灣區會長)譯/古偉瀛教授(台灣大學歷史系名譽教授)
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白金禧年的意義,我們決定回顧整個修會的歷史。1862年,比利時神父南懷義在聖神啟發下,創立了「聖母聖心傳教會」(拉丁文名稱的官方翻譯),在世界某些地方,例如美國,也被稱為「Missionhurst」。這個修會的主要目的是宣揚福音,正如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對他的門徒所吩咐的:「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18-20)
我們的會祖和他的同伴們忠實地遵守這位神聖導師的命令,開始組織起來,進行「向外」(ad extra)的傳教使命。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背景下,「向外」的使命與字面上「走向外部」或「走向廣大世界」的行動有關。教會一直以來都提倡這種熱切地向世界傳福音並擁抱其豐富文化的精神,尤其是在梵二大公會議之後。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的前兩條指出:「當代人的喜樂與期望、愁苦與焦慮,尤其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亦是基督信徒的。凡屬於人類的種種,都必定在基督徒心中引起共鳴。教會是由團結在基督內的人們所組成。他們在聖神引導下,踏上前往天父國度的旅程,並接受向人類宣報福音的使命。教會深深意識到自身和人類及其歷史,具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大公會議在更深入探討教會的奧蹟後,便毫不猶豫地向教會子女和所有呼求基督之名的人,以及全人類發出呼籲,因為大公會議渴望向所有人闡明教會在當今世界中的存在和活動。」在深入探討上述修會的主題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會祖的生平。
南懷義1823年6月12日出生於安特衛普,曾在梅赫倫的小修院和大修院學習。1847年9月18日,他由恩格爾伯特.斯特爾克樞機祝聖為神父。
身為一位年輕的神父,我們的會祖投身於各種使徒工作中。例如,1853年,他被任命為布魯塞爾軍事學院的隨軍神父,他也擔任比利時全國聖嬰善會(Association of the Holy Childhood)的負責人。這個善會開闊了他的視野,讓他看到了比利時以外的世界。他努力籌集資金來幫助有需要的人,特別是世界各地的孤兒和處境困難的兒童。
1860年,南懷義神父召集了一群未入修會的新神父,並與他們一起設計了一個前往中國傳教的計畫。隨著這個團體逐步組織起來,正式創立了聖母聖心會。在恩人們的幫助下,聖母聖心會傳教士在布魯塞爾購買了一棟房屋,建立了第一個辦公室。它位於安德萊赫特區的司各特(Scheut),即使總部已遷至羅馬,至今仍保持著母院的地位。
1863年9月,第一批聖母聖心會傳教士前往中國。1865年冬天,4位先驅抵達內蒙古。在一段時間沉浸於當地文化和語言學習之後,南懷義神父和他的同伴們立即開始向當地人傳福音,並將他們組織成充滿活力的基督徒團體。
1868年2月23日,正當一切進展順利時,南懷義神父在老虎溝死於傷寒。「上主賜的,上主收回,願上主的名受到讚美!」(約1:21)這裡最重要的不是我們會祖的突然去世,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天主的手如何透過一代又一代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相信這個傳教計畫的人們,繼續工作。
透過天主聖意的介入,聖母聖心會成功地在全球擴展,如今,傳教士遍布非洲(喀麥隆、塞內加爾、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威和尚比亞);亞洲(香港、印尼、日本、蒙古、新加坡、菲律賓和台灣);歐洲(比利時、荷蘭和義大利);拉丁美洲(巴西、瓜地馬拉、海地、墨西哥和多明尼加共和國)以及美國。
讓我們以特別的方式,看看一個名為台灣或福爾摩沙的小島,聖母聖心會傳教士於2025年在該島慶祝白金禧年。我們發現,一群年輕且充滿幹勁的比利時會士於1953年正式抵達台灣,這意味著白金禧年本應在2年前慶祝。其他資料則認為,司各特神父早在1949年至1953年間就已在台灣。他們抵達後,將傳教工作重點放在台北總教區和台中教區。從口述歷史中我們得知,選擇這些地方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當地人擺脫物質和精神上的貧困。70年後,這兩個地區仍然是司各特神父的傳教區,他們透過辛勤的工作,繼續為天國來臨(hic et nunc)奠定基礎。聖母聖心會傳教士們的願望可以用天主經中的這段話來概括:「願祢的國來臨,願祢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瑪6:10)。
在台灣建立天主國度的具體方式,主要是透過有組織的牧靈工作來實現。教會所指「牧靈行動」的含義,在梵二大公會議的各種文件中都有明確闡述,例如《教友傳教法令/Apostolicam Actuositatem》;這是教宗聖保祿六世的基督徒行動傑作,其第2條指出:「教會創立的目的便是為光榮天主父而傳播基督的神國,使人人分享救贖神恩,再通過人使普世導向基督。為達此目標,『奧體』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稱為傳教工作(apostolate),教會透過其所有成員以各種方式進行。因為基督徒的聖召,其本質也是傳教的聖召。一個活體結構的任何部分,都不僅僅是被動的,而是參與身體的功能和生命:同樣,在基督的身體,即教會中,整個身體……按照每個部分的適當活動,從其內在發展中獲得增長。(參閱厄4:16)」
忠於主的使命和梵二大公會議精神,台灣和世界各地的聖母聖心會神父始終與教友們合作。自他們抵達台灣以來,便將牧靈事工集中在以下領域:福傳、基督宗教與當地文明間的跨文化對話、宗教交談、大公運動、正義與和平、建立基督徒團體、教育、社會工作等。
本文寫出前,在台灣現任且積極工作的聖母聖心會傳教士名單如下:司馬添、林瑞德、耿百德、羅達義、毛捷思、侯發德、方永樂、孔恩德、江嘉明、王佳信、呂吉恩、馬世光、吳偉立。這些天主的僕人來自比利時、剛果、海地和菲律賓。在我們慶祝白金禧年之際,懇求所有善心人士繼續為我們摯愛的修會及所有成員祈禱,特別是獻身於向台灣人民宣講福音的人。當我們繼續高舉傳教的旗幟時,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以下話語始終在我們心中迴響:「ut cessavit autem loqui dixit ad Simonem duc in altum et laxate retia vestra in capturam」,這在英語中翻譯為「Launch out into the deep and let down your nets for a catch.」(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路5:4)。
天主上主,願透過祢謙卑的僕人司各特傳教士的辛勤工作,越來越多福爾摩沙島民相信救恩的喜訊。阿們!